印巴空战结束快两个月了正规配资十大排名,莫迪政府至今还在社交媒体上晒着“大胜”的标语,可前线的印度军人们心里明镜似的——这一仗他们吃的亏,远不是国内宣传的那么光鲜。而最近,印度陆军副参谋长拉胡尔·辛格中将的一番表态,更是把这场“面子与里子”的矛盾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近日,在一场国内的研讨会上,这位印度陆军副参谋长对外宣称,今年5月7日至10日的印巴空战期间,中国通过其庞大的卫星网络,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印度军事部署的“实时情报”。他举了个例子,说在印巴双方军方高层通过热线电话谈判时,巴基斯坦竟然能准确说出印度某支部队的动向,甚至点名要求印度“撤回某支准备行动的部队”。辛格认为,这显然是中国在背后给巴基斯坦提供了“实时情报”的支持。换句话说,在这位中将眼里,巴基斯坦能在空战中跟印度“有来有回”,背后全是中国在使力——卫星盯着印度基地,情报实时传给巴军。
在此基础上,辛格甚至用“武器测试实验室”来形容中国在印巴空战中所扮演的角色,暗示中国利用这场冲突测试了武器性能,还运用“三十六计”中的“借刀杀人”,声称中国宁可“利用”巴基斯坦这个邻居杀人,也不愿脏了自己的衣服,跟印度正面对峙。
辛格这番话的用意,其实不难看透。他和印度军方高层一样,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:巴基斯坦空军的表现,完全超出了印度的预期。印度一直自诩为南亚霸主,军事实力远超巴基斯坦,但在辛杜尔行动中,巴基斯坦空军不仅没被印度碾压,反而打得有来有回,甚至让印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。承认巴基斯坦有能力与印度抗衡,对印度军方来说简直是自打耳光。毕竟,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民众和媒体都期待印度能“教训”巴基斯坦。如果承认自己技不如人,不仅面子挂不住,还可能引发国内对军方能力和莫迪政府政策的不满。
于是,甩锅给中国就成了一个绝佳的选择。说中国在背后捣鬼,既能解释为什么印度没打赢,还能让印度人觉得“输给中国”比“输给巴基斯坦”更能接受。毕竟,中国是大国,军事实力全球领先,输给中国似乎不那么丢人。这还能顺便煽动一下反华情绪,为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同情分。可问题是,在印巴空战中,中国真介入帮助巴基斯坦了吗?稍微查点资料就能明白:巴基斯坦空军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进中国战机,从歼-7到歼10CE和“枭龙”,体系化建设走了几十年。他们的飞行员训练强度、实战经验,在南亚地区都是顶尖的。2019年印巴空战里,巴军飞行员就用“枭龙”击落过印度米格-21;这次印巴空战,巴军预警机指挥多机编队的战术配合,更是显示出完整的空战体系能力。这些哪是“临时援助”能做到的?分明是长期建设的结果。印度军方不愿意承认这一点,非得把巴基斯坦的进步归到中国头上,本质上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——花大价钱买的“阵风”没发挥预期效果,苏-30的电子战系统被压制,预警机数量不足导致战场感知落后。
更有意思的是,辛格中将的“中国介入论”,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站不住脚。他说中国用卫星提供实时情报,可现代战争中,卫星侦察有固定轨道,重访周期至少几小时,要做到“实时”得靠低轨卫星星座或者无人机中继。中国确实有先进的遥感卫星,但真要给巴基斯坦提供“实时战场情报”,需要地面站配合、数据链对接,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。再说武器试验——现代武器测试需要大量数据采集和毁伤评估,哪能随便拿实战当“实验室”?真要这么干,巴基斯坦也不会答应,毕竟战场上的是自己的士兵和装备。
退一万步讲,假设中国真像辛格中将说的那样“深度介入”,印度的战损恐怕远不止现在的“0比6”。别的不说,中国要是把现役的预警机、电子战飞机支援给巴基斯坦,印度空军的指挥通信系统怕是要全面瘫痪;要是提供更先进的空空导弹,印度那些高价买来的“阵风”和苏-30,能不能活着飞回来都不好说。可现实是,巴基斯坦用的还是自己长期装备的歼10CE、“枭龙”和霹雳15空对空导弹,这些装备印度军方早该研究透了——打不过,只能说明自己技不如人。
印度人总爱把“中国因素”当遮羞布,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。这些年他们买了不少先进装备,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,后勤维护漏洞百出,士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。就像之前印度媒体报道的,苏-30MKI战机的妥善率不到60%,“阵风”战机的弹药库存只够打三天——这种情况下,就算没有外部介入,印度空军的战斗力也得打个折扣。
说到底,辛格所谓的“中国介入论”,不过是印度军方为失败找的借口。他们不愿意承认巴基斯坦的进步,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,只能把责任推给中国。可战场是最讲事实的地方,印度在印巴空战中的表现,早就把“南亚第一空军”的神话戳得千疮百孔了。
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